1)刘裕灭南燕之战_晋末长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实,这场战争和本书主角伐邺城之战颇为相似,但也有差别。

  先说刘裕伐南燕之战。

  时间:

  东晋义熙五年(409)4月开始。

  目标:

  南燕都城广固(今青州市西北)。

  前序:

  5月,刘裕率军乘船至下邳,因沂水较浅,他从南方带来的舰船又太大,于是下船行军,陆路进至琅琊。

  所过之处,三十里筑一城,囤积物资,以防鲜卑抄掠粮道。

  6月,刘裕抵达大岘山。

  进军南燕都城广固,有三条路。

  一条是越大岘山,过莒县、临朐,直插广固,距离较近。

  一条是向东迂回,沿着今天山东西南部,绕一个圈,再自东向西,距离较远。

  一条是向西,走莱芜谷道,距离并不远,但在三条路中最难走。

  刘裕选择的是第一条路线。

  但大岘山在整个北方算不得什么大山,可在山东,却有“齐南天险”之称,且附近多为丘陵山区,绵延数十里,最好走的驿道上筑有关城,曰“大岘关”。

  这个时候,南燕朝廷起了争执。

  一方恃勇轻敌,以皇帝慕容超为首,他们有具装甲骑、有重骑兵,有轻骑兵,还有大量步兵,又是本土作战,有补给优势,觉得该与刘裕厮杀。

  一方以征虏将军公孙五楼为首,他认为应该据守大岘关,凭坚城消耗刘裕锐气,然后派骑兵深入敌后,抄掠刘裕粮道。

  争执到最后,慕容超的意见占了上风。

  他的理由是:一、在大岘山作战,完全无法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,反而是刘裕的步兵如鱼得水;

  二、大岘关不一定守得住,这毕竟不是什么雄关险隘;

  三、刘裕完全可以绕路,不走大岘山。

  四、主守派还要求坚壁清野,铲除地里尚未成熟的青苗,下一年还活不活?

  于是,最后定下了计议,弃守大岘山,将刘裕放进山北,在空旷的平原上,用骑兵玩死他——“不如纵使入岘,以精骑蹂之,何忧不克?”

  同月,刘裕主力通过大岘山,一路向北,进至临朐以南。

  燕将公孙五楼等人率步、骑五万进屯临朐。

  燕主慕容超自率步、骑四万继之。

  刘裕此时的兵力构成:一、精锐步兵约三万人,应该是比较能打的,经验丰富,技艺出众,耐远征苦战;二、普通杂兵七万人;三、轻骑兵几千,应该不超过一万,故总兵力不超过十一万,其中十万人是步兵。

  第一战:巨蔑水(弥河)之战。

  公孙五楼VS孟龙符。

  前者是南燕征虏将军,兵力“数千骑”。

  后者是刘裕先锋,兵力不详,但应是一支步骑混合的部队,孟统骑兵,沈田子兄弟带步兵,可能是他们家的江东部曲老底子,战斗力较强。

  双方大战,公孙五楼败。

  孟龙符率骑兵追击,因为马跑得太快,与大部队脱节,结果单骑冲入燕军阵中,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icfl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